一份沉甸甸的“緊急呼吁”
——趙樸初與建立幼年古典學校提案
【編者按】2025年是民進成立80周年,也是會史工作主題年。80年來,民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wèi)者,也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發(fā)展的生動寫照。讓我們更好地學習會史、宣傳會史,繼承和弘揚民進優(yōu)良傳統(tǒng)。
1995年3月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以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為首,另有冰心、曹禺、夏衍、葉至善、啟功、吳冷西、陳荒煤、張志公,共9位德高望重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提出名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吁》的提案,被大會列為第016號提案。
提案首頁、末頁
為何趙樸初要聯(lián)合八位文化大家提出這樣一份提案呢?這要從他的人生經歷說起。
提案的由來
趙樸初出身世代簪纓之族,祖上“四代翰林”,出了不少名人,形成了厚重的趙氏家學。趙樸初父親畢業(yè)于安徽省高等學堂,能文善書;母親也是名門之后,文學功底扎實,著有《冰玉影傳奇》。趙樸初1907年生于安慶,1911年隨父母回到太湖縣寺前河狀元府生活,耳濡目染,很小就開始學詩習字。6歲進入家塾讀書,塾師是父母親精心挑選的本地文人,學問很大。趙樸初在家塾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他曾說:“我的整個啟蒙教育都是在故鄉(xiāng)接受的,別看老師都是普普通通的民眾,卻給了我智慧,把我引上探索學術的道路。”
趙樸初后來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詩人、書法家和文化大師,與在故鄉(xiāng)時所打下的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功底是分不開的。趙樸初一生從來沒有停止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學習與探索,在文學和書法上獨辟蹊徑、建樹頗豐,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之無愧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近代以來,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一度經歷波折,這令十分關注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趙樸初深為憂慮。
1988年9月,應新加坡光明山普覺寺住持宏船法師及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等邀請,趙樸初率團訪問了新加坡。在新加坡,他看到當?shù)厝A人依然在積極保留和弘揚中國古典文化,非常感慨。他會晤了新加坡著名書法家潘受等,談起這個話題,他們覺得在中國一定要高度重視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這是一件非常緊要而迫切的事。之后,趙樸初與許多中華文化大家在一起都談到這個話題,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成為大家共同的呼吁。
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印發(fā)《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要進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華民族在創(chuàng)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tǒng)文化,其內容博大精深,不僅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jié)和優(yōu)良道德?!壁w樸初對這個《綱要》十分贊同,為落實這個《綱要》作了許多深入的思考。
同年年底,趙樸初因病住進了北京醫(yī)院。同在北京醫(yī)院住院的還有冰心、夏衍、曹禺、吳冷西、陳荒煤等人,彼此病房都相距不遠。作為老朋友,偶爾他們也互相串串門。《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當下對中國古典文化傳承的思考,是他們共同的熱門話題。抓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自然應該從幼兒抓起。趙樸初想在第二年的全國政協(xié)大會上提出一個建立幼兒古典學校的提案,得到一致支持,大家都是全國政協(xié)委員,決定聯(lián)名提案。
趙樸初身體稍好,又想到三位對此事同樣關注的政協(xié)委員,那就是著名書法家啟功(字元白)、著名少兒科普作家葉至善、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12月23日,趙樸初分別給他們寫信,派人送上門,請求聯(lián)名提案。他給啟功的信是這樣寫的:
元白先生:頃晤教為快。所談設立幼年古典文學之校提案事,已征得同院病友冰心、夏衍、曹禺、吳冷西、陳荒煤諸君同意簽名,茲送上,敬乞賜署大名,以為支援,無任企感。順頌撰安 趙樸初拜狀 12月23日
1995年3月,在全國政協(xié)八屆三次全會上,趙樸初鄭重提交了一份聯(lián)名提案。在這份提案里,趙樸初等九位政協(xié)委員希望像音樂、戲劇、舞蹈、體育等專門學?;驅W科一樣,創(chuàng)辦專門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的學?;驅W科,培養(yǎng)專門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人才,而且要從幼兒辦起。
趙樸初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投票
身體力行辦提案
教育部負責承辦這份提案,表示鑒于當前的形勢,辦這樣專門的幼兒古典學校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在國家語文教育大綱和語文課程標準中,會高度重視并積極納入相關內容。
提案辦理情況雖未完全如愿,但這份提案有力地推動了全社會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的重視。趙樸初更是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
還有許多志同道合者,和趙樸初一起積極推動這項工作。這里說到兩個人:一個是著名作家、畫家、老舍先生之子舒乙,一個是著名佛學專家王志遠。他們都是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的熱心者和實踐者。
1986年,舒乙創(chuàng)辦了幽州書院,邀請許多名人前來義務講學,舉辦“星期義學講壇”,堅持11年之久。1992年,書院在豐臺區(qū)九龍口舉辦研討會,提出培育國學英才的倡議。這次研討會出席者有許多大家,包括張岱、吳小如、張志公、周振甫、樓宇烈、白化文、吳立民、王邦維、葉君遠、王志遠等人,研討之后,以北京幽州書院的名義,發(fā)起了為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建立學校的倡議。
趙樸初等人的聯(lián)名提案,與舒乙和王志遠想到了一塊。他們決心成就這項事業(yè),認為這是中國知識分子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其時,王志遠在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主編《佛教文化》,經常與趙樸初接觸。趙樸初直接囑托王志遠,希望他和舒乙能把建立幼兒古典學校工作切實開展起來。于是,在舒乙的帶動下,建立傳統(tǒng)文化學校進入全面的具體籌措階段。1997年,為尋找合適的校址,舒乙和王志遠曾經騎著自行車,從安定門一直找到立水橋。辦學規(guī)劃九易其稿,研討會開過無數(shù)次,數(shù)十位學者專家共同參與,屢經坎坷,矢志不移。
趙樸初和夫人陳邦織對學校的創(chuàng)辦十分關注,經常過問,督促學校早日開辦。舒乙上書北京市領導,得到支持,很快,北京市教育部門也對辦學進行了批準。當時,他們準備把學校定名“北京樸初實驗學?!保w樸初堅決不同意,讓他們去找冰心、曹禺等,以他們的名字命名,但他們也不同意。后來大家商議,定下由舒乙所取名的“圣陶實驗學?!?,一為紀念教育界老前輩葉圣陶先生;二因“圣陶”二字,出自“陶育圣化,致名英偉”,意在偉大傳統(tǒng)的教化下,造就培育杰出人才;三是舒乙先生認為“圣陶”,也可以理解為“使教育更神圣”。命名得到葉圣陶先生之子葉至善的同意。
1998年4月11日,王志遠去北京醫(yī)院,請求91歲高齡的趙樸初題寫“北京圣陶實驗學?!毙CZw樸初非常認真,寫了很多遍,這也是他為人題名一貫的態(tài)度,很少只寫一遍。這幾個字他寫得很大,有拳頭大小,足以表現(xiàn)他的重視。寫好之后,還要王志遠提意見。王志遠說:“您老一定要我提意見,我就提一點,就是上面的幾個字略大,下面的幾個字顯小,不過這也不要緊,我們制作匾額的時候可以調整?!壁w樸初聽了,立即重寫,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1998年,北京圣陶實驗學校正式成立。舒乙出任北京圣陶學校校董會董事長,確立了辦學宗旨是“以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為基礎,以傳統(tǒng)文化素質教育為特色”。葉至善參與了學校創(chuàng)辦并任名譽校長。北京聯(lián)合大學校長李月光給予了許多具體的支持和幫助。在辦學實踐過程中,北京圣陶學校進一步提出“中西文化通才教育”的目標,力爭“融通古今、學貫中西”,創(chuàng)造綜合東西方教育的“圣陶模式”。首批招收70多名學生,入學開始即接受英語、計算機、古典文學等多方面的正規(guī)教育,特別是學習古典文學,要求學生背誦孔孟著作名篇及《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言》《弟子規(guī)》等。
這一中國古典文化幼年傳承的實驗,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到北京圣陶學校采訪的海內外媒體有數(shù)十家。2002年,舒乙、王蒙等全國政協(xié)委員又聯(lián)名提交了第518號提案《切實扶植圣陶學校傳統(tǒng)文化素質教育教學實驗的緊急呼吁》。遺憾的是,北京圣陶實驗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到2008年還是停辦了。
提案的后續(xù)影響
從1994年開始,趙樸初的很多時光都是在醫(yī)院度過的,作為一個文化老人,他愈來愈感到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998年1月5日,在北京醫(yī)院住院的趙樸初仍然牽掛著這份提案,他給國務院分管教育工作的領導同志寫了一封信,再次表達他的強烈呼吁,還提到自1995年向全國政協(xié)上交提案以來,相關方面及他本人所做的一些工作。
2000年5月21日,趙樸初在北京逝世,他當年所提的這份聯(lián)名提案在老人身后依然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
1998年,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發(fā)起“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至2000年,“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已有29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80多萬名少年兒童參加。青基會與北京音樂廳合作演出了30場唐宋名篇音樂會,并到上海、廣州、太原等地巡回演出,引起很大社會反響。2000年3月,“古詩文誦讀——百縣計劃”正式啟動,標志著古詩文誦讀的參與者由城市向鄉(xiāng)鎮(zhèn)農村推進。2002年,中華孔子學會成立了國學啟蒙館,召開了國學啟蒙研討會。由于學者、教育專家不斷呼吁和各級政府逐步重視,至2003年底,中國已有500萬個家庭、60多個城市的少年兒童加入誦讀儒家經典行列。2004年,12冊《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7年年初,中辦、國辦聯(lián)合頒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對傳統(tǒng)文化要“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tài)度”,傳承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積極行動,特別是在青少年中,各種形式的中國古典文化學習和推廣活動在全國紛紛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來源:中國政協(xié)文史館、安徽省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辦《江淮文史》2023年第4期。文章有刪節(jié)。作者系安徽省趙樸初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