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敘倫:在正道上行走
2025年是中國民主促進會主要創(chuàng)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首任部長馬敘倫誕辰140周年。從討袁斗爭到五四運動,再到抗日救亡,馬敘倫一直追求真理,為國奔走。此后他創(chuàng)建民進,參加新政協(xié)籌備,參與新中國建設,成為同中國共產黨榮辱與共、肝膽相照的知心朋友。
正是79年前發(fā)生的一樁震驚中外的慘案,使馬敘倫對中國共產黨人說出:中國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們身上。1946年6月23日,夏至剛過,當晚的南京下關火車站籠罩在血腥味與喧囂聲中。一名面容清瘦、戴眼鏡的長者,遭到國民黨當局指使的暴徒毆打,衣衫染血,頭部重傷。他,正是任上海人民和平請愿團團長的馬敘倫。
面對蔣介石集團加緊準備內戰(zhàn)的危急形勢,此次馬敘倫從上海赴南京請愿,只為呼吁和平。馬敘倫之孫女、沈陽市政協(xié)教科衛(wèi)體委員會主任馬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經此一役,爺爺徹底看清了國民黨當局的獨裁面目,此前并不完全認同武裝斗爭的他,在‘下關事件’后主動提出必須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武裝斗爭,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p>
尋正道
“聯(lián)軍進了北京,皇帝走了。我好象(像)天向我頭上壓下來了,就號啕大哭。”在自傳《我在六十歲以前》中,馬敘倫如此記述年少時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帶給他的沖擊。
1885年,馬敘倫出生于杭州一戶書香人家?!盃敔斈晟贂r在新式學堂讀書,便從《天演論》等書籍汲取進步思想,逐步樹立起變革社會、救國救民的革命理想。”馬今介紹,馬敘倫曾受聘于《選報》《新世界學報》等,將革命思想訴之筆端,后又執(zhí)教于北京大學,躬耕杏壇。
隨著時局發(fā)展,埋頭教學和學術研究的馬敘倫毅然走出書齋,投身五四運動、“索薪運動”。杭州馬敘倫研究會副會長尤東進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馬敘倫與李大釗等中共早期領導人并肩作戰(zhàn),友誼日深。
1924年,馬敘倫任民國教育部次長期間得內務部密報,內文為咨請教育部查辦“共產黨首領李壽長”,他立即判斷出“壽長”是李大釗字“守?!钡囊粲?,當即將咨文壓下,密告李大釗及時隱蔽。三年后,李大釗遭奉系軍閥殺害,馬敘倫悲痛萬分。1933年李大釗靈柩安葬萬安公墓時,馬敘倫特意前往,在其遺像前灑淚致哀,此后為懷念他,還寫下“縱教柴市成仁去,無限青年從理真”的詩句。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馬敘倫憂心家國,主張積極抗日,但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令他一再失望。1935年,中共中央發(fā)表《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zhàn),抗日救國。猶如在長夜里看到曙光,馬敘倫非常興奮,熱烈擁護?!捌咂呤伦儭焙?,馬敘倫避居上海,身處淪陷區(qū)孤島。他不顧個人安危,曾掩護中共地下組織的電臺和抗日工作者。
“通過抗戰(zhàn)期間與工農的廣泛接觸,以及和中共地下黨員的交流,再加上新文化運動期間與李大釗、陳獨秀的深度交往,馬敘倫先生的思想逐漸傾向于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庇葨|進指出,馬敘倫身上具有典型的“杭鐵頭”精神,無論身處何種艱難處境,都展現(xiàn)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
向北方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面臨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抉擇。面對內戰(zhàn)威脅,馬敘倫深感“單是空談仍決不能有補于實際”,再度披掛上陣,一面開辟《周報》《民主》等輿論陣地,一面積極聯(lián)絡各界進步人士開展愛國民主運動。
1945年12月30日,馬敘倫與王紹鏊、周建人等發(fā)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次年5月,他聯(lián)合各界進步力量組織成立上海人民團體聯(lián)合會。1946年6月,年過六旬的馬敘倫抱著“為著國家民族,拼了這條性命”的決心率團赴南京請愿,呼吁“反內戰(zhàn)、爭和平”,卻遭國民黨特務圍攻毆打,身負重傷。住院期間,馬敘倫對周恩來等前來慰問的中共代表說:中國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你們身上……“這句話被歷史鐫刻成預言?!瘪R今對記者說。
不久后,國民黨悍然進攻中原解放區(qū),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并殺害李公樸、聞一多等愛國民主人士,將民進污蔑為“共產黨暴亂之工具”,馬敘倫亦在被迫害名單之列。對此,他公開致函國民黨當局,表示“捕殺不辭,驅脅無畏”,視死如歸。
在中共地下黨組織安排下,馬敘倫轉移至香港,與王紹鏊等籌劃成立了民進港九分會,繼續(xù)從事民主活動。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xié)商會議,討論并實現(xiàn)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馬今說,“爺爺?shù)弥蠹硬灰选?,立即發(fā)文稱其為“轉捩時局的曙鐘”,并迅速聯(lián)系在港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致電響應?!?百郭傳書定,千猷借箸籌。?群賢非易聚,莊重達神州。”1948年11月,馬敘倫離開香港秘密北上,在貨輪“華中號”上寫下了這首五言古體詩?!白娓笧楸M快北上,暫將祖母和姑姑馬珮留在了香港。”馬今介紹,這首詩既表達了馬敘倫對妻兒的思念,又體現(xiàn)了對新中國即將誕生的向往。
1949年初,馬敘倫等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民主人士,聯(lián)名發(fā)表《我們對于時局的意見》,明確宣告“愿在中共領導下”,為推進中國革命和建設新中國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后,新政協(xié)籌備會在北平正式成立,馬敘倫被推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負責擬定國旗、國徽、國歌等方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時,他以中國民主促進會首席代表身份出席。
得歸宿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當天受邀參加開國大典的馬敘倫感到無比自豪,幸福和歡樂涌向心頭時,便揮毫寫下“得宿”二字?!盃敔斉c人民的共同夙愿實現(xiàn)了?!瘪R今說,“得宿”不僅意味著馬敘倫顛沛流離、為正義戰(zhàn)斗流血的大半生終于有了歸宿,更表達了他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新中國充滿信任與希望。
此后,馬敘倫擔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高等教育部部長,繼續(xù)為新中國教育事業(yè)奮斗。
馬敘倫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多年,不僅在文字、音韻、訓詁和中國古典哲學方面有很深造詣,還做過教育行政工作,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代總長,了解全國教育狀況,是一位深孚眾望的學者、教育家,投身新中國的教育事業(yè)正可施展平生所學。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改造舊教育、建立新的人民教育成為亟待開展的工作。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教育部部長后,馬敘倫深知這項任務的重要和艱難。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中有超過4億人不識字,文盲率超過80%,農村的文盲率更高達95%。尤東進介紹,為使勞動人民掌握文化科學知識,馬敘倫廣泛了解工農干部的文化程度,研究老解放區(qū)工農業(yè)余教育經驗,調查工人夜校和農民冬學情況等。
馬敘倫指出,工農要有了文化,才能徹底翻身,提高自己的社會性和組織性,更有效地從事生產建設,參加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業(yè)。隨后,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掃盲運動,工農教育如火如荼。
看到一份反映學生健康水準下降的報告后,馬敘倫非常著急。1950年6月,在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期間,他專門就此事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毛澤東聽后,隨即手書“健康第一”。翌年1月,毛澤東再次致信馬敘倫,提到“關于學生健康問題,前與先生談過,此問題深值注意,提議采取行政步驟,具體地解決此問題”。于是,馬敘倫領導教育部組織開展調查研究,擬訂相應措施。在教育部和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一致努力下,學生的健康狀況逐步得到改善。此外,馬敘倫還主持收回教育主權工作。新中國成立初期,相當一部分外國教會學校和接受外國津貼的學校,在教育改造和新學制推行過程中受教會的干涉、阻撓。對侵犯中國教育主權的行為,馬敘倫按照中共中央和政務院的決定,堅決采取措施予以回擊。“爺爺把新中國看作自己的歸宿,以教育事業(yè)為使命,全身心投入工作,直至1957年患腦軟化癥不得不臥床治療。”馬今說。
1958年6月5日,久臥病床靠鼻飼進食的馬敘倫稍稍有了點精神,護士懇請他題幾個字留念。當時,馬敘倫吃力卻堅定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們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才有良好的結果,否則根本上就錯了?!边@份政治囑托短短30余字,是馬敘倫幾十年艱苦求索得出的結論,亦是他為民族、為國家奮斗的軌跡,也成為一盞指引民進堅定在多黨合作道路上前行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