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競存中學校旗
東北競存學校校旗
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展廳中,陳列著一面珍貴的旗幟——它就是由著名的抗日救國志士、人民教育家車向忱(編者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車向忱加入民進,曾任民進中央副主席)在西安創(chuàng)建的東北競存中學的校旗。
這面校旗長1.5米、寬0.8米,是由白色綢子制作而成,旗幟上用黑色綢子縫著“東北競存中學?!钡淖謽印0灼旌谧?,正是象征著東北的白山黑水。時間的流逝讓這面校旗微微泛黃,旗身上也布滿許多大小不一的裂縫。
1935年,東北軍奉命進入陜西和西安圍剿陜北紅軍。大量東北流浪兒童遍布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著名愛國人士車向忱目睹此景痛心疾首,他拿出家中僅有的兩元錢,在西安東關索羅巷創(chuàng)辦了私立競存學校。
“競存”的含義就是在競爭中求生存,他要把流亡在西安的東北兒童培養(yǎng)成抗日救亡骨干力量,打回老家去。
最初,只有小學,后來發(fā)展到初中部、高中部。競存學生經(jīng)常在車校長的帶領下,高舉這面象征“白山黑水”的校旗,走街串巷進行抗日宣傳,積極參與成立抗日組織“東北救亡民眾救亡會”“西北教育界同盟”等組織和援綏抗戰(zhàn)募捐活動,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作出重要貢獻。
中共陜西地下黨、東北軍、西北軍和社會知名人士非常關注與支持競存學校。中共的社會部電臺就設在競存學校,車向忱接受地下黨員到競存任教,實際是做黨的秘密工作。車向忱從八路軍辦事處請陳耳東為學生講授游擊戰(zhàn)術課。車向忱積極支持競存師生去延安、去安吳堡青訓班學習,為中國革命輸送力量。
在參加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的游行中,東北競存小學學生高舉“競存校旗”,在校長車向忱帶領下,不畏國民黨血腥屠殺沖在游行隊伍前列,遭蔣介石衛(wèi)隊槍殺至死傷。
西安事變爆發(fā)后,周恩來同志非常重視競存辦學事宜,囑咐七賢莊八路軍辦事處每月給競存學校300元資助,他還介紹車向忱認識了七賢莊辦事處的負責人葉劍英和李克農、林伯渠等。
1938年,為躲避日軍轟炸,競存學校從西安遷往鳳翔農村,他們居住在破廟,飲食在露天,身穿著破爛的綠軍衣……一切以抗戰(zhàn)為前提,這就是被稱為“國統(tǒng)區(qū)的抗大”的競存學校。
在中共地下黨、周恩來同志和愛國人士的支持下,車向忱帶領師生,提出“團結、創(chuàng)造、耐苦、奮斗”的校訓,他們自己開荒、種地、造紙蓋房,不懼國民黨特務的多次破壞,在白色恐怖中頑強地生存下來。1940年,學校陷入極度困境,車向忱遠赴重慶兩次面見周恩來并得到5000元資助。
從1935年到1945年十年間,競存學校培養(yǎng)學生5000余人,百余人奔赴延安,為抗日戰(zhàn)爭和中國革命輸送了大批人才和革命骨干力量。
這面競存學校校旗在抗戰(zhàn)勝利后,由車向忱夫人翟重光女士帶回東北,并一直精心珍藏著。
1997年,車向忱之子車樹實將這面珍貴的旗幟捐獻給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作者系車向忱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