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會員趙建高:祖?zhèn)鞯氖炙嚥荒軄G
趙建高在教孩子們捏泥人。
一塊黑泥,在掌中揉來繞去,被一捏一彎間,活靈活現(xiàn)的一個頑童“大阿福”就誕生了!暮春的一個傍晚,我們在無錫市運河清名橋附近一間普通作坊里, 深深地為惠山泥人傳人、傳統(tǒng)工藝美術大師趙建高的手藝所驚詫。原本沒有生命的泥土,經他妙手揉捏,居然成了有生命、有文化的東西!
惠山泥人起源于明朝,有著500多年的歷史,文化內涵豐富、藝術價值高,“大阿?!痹煨透窃趪鴥韧庀碛泻芨叩闹?。但如今,由于現(xiàn)代替代品的增加以及經濟大潮的沖擊,惠山泥人這項古老的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失傳的巨大挑戰(zhàn)。
趙建高工作室的櫥窗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泥人造型和作品。我們在欣賞之余,更多地是傾聽趙老的細致解讀。
惠山泥人分兩類,一類為手捏泥人,又稱“細貨”, 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另一類為泥人、石膏工藝品,又稱“粗貨”,用模具成批生產,量大、價廉?!拔覀冎v的惠山泥人一般都是指前一類?!?/p>
面對大家的好奇,趙老笑稱,“千萬不要覺得惠山泥人就是捏泥巴,其實它是一種文化的寄托。”他說,“比如‘大阿福’始終笑瞇瞇的模樣,則啟示人們要笑對生活,也意味著風調雨順、生活吉祥如意,所以它也成為國家旅游年、電影金雞百花獎的吉祥物。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原形也來于此?!?/p>
趙建高介紹說,明清時代是惠山泥人鼎盛階段,五里長街、上下河塘開設數(shù)十家泥人店,兩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泥人一條街”。
但是從上世紀末以后,惠山泥人就開始急轉直下。就連鼎鼎有名的無錫惠山泥人廠,如今也蝸居在租來的三間平房里,而廠里的經營狀況也是同樣不太景氣, 惠山泥人整個行業(yè)已經到了最瀕危的地步!“眼見這項手藝就要失傳啦!”說到這里,趙老輕輕地嘆了口氣。
趙建高承認,在無錫市政府和市文廣新局的扶持下,惠山泥人自2007年先后開了兩次三年制非遺大師傳習班,招募到了15名專職傳承人,由政府財政給予每月一定數(shù)額的生活補貼。但可惜的是,學習完3年之后,他們先后都離開了惠山泥人這個行當。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趙老坦然,如今這一行當不掙錢,年輕人自然不愿意干。這幾年,趙建高帶了幾個徒弟,他們也都是科班出身的。雖然徒弟沒有說什么怨言,但老趙總覺得, 不敢保證學生都跟著去做一輩子泥人。他們每月幾千元的工資,與多數(shù)白領相比,那是比較低的了。光憑熱情能支撐多久?老趙說自己心里也沒底。
作為民進會員,趙建高多次在有關場合建議,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不應是培養(yǎng)流水線工人,而應該是培養(yǎng)非遺原創(chuàng)作者。 惠山泥人是一門精湛的技藝,不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磨煉是不可能達到“火候”的,而且還需要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和素養(yǎng),否則難以實現(xiàn)“泥人達意”的藝術效果。
他建議政府的政策要更加有力度;另一方面,作為這個行當中人,大家也要爭氣,不斷尋求創(chuàng)新發(fā)展、主動適應新的市場需要,努力把這門古老的非遺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