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民進網站 > 民進風采 > 媒體聚焦

視覺記錄:傳承人口述調查的新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4-09-18
來源:光明日報
【字體:

  近年來,山東省乳山市十分注重利用電視臺的專業(yè)優(yōu)勢,用影像記錄非遺傳承人的日常與創(chuàng)作。圖為電視臺在拍攝“乳山剪紙”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潘周的創(chuàng)作。司偉供圖

  視覺記錄已成為貴州“手上記憶博物館蠟染深度工作營”進行田野調查的標配。圖為他們在拍攝蠟染非遺傳承人的作品。王小梅攝/光明圖片

  視覺記錄要關注拍攝的設備、光線等的專業(yè)性。圖為非遺保護團隊在田野調查時拍攝傳承人的工作過程。王小梅攝/光明圖片

  非遺學使我們明白,現在采用的傳承人口述史的方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非遺記錄和保護的需要,于是一種新方法產生了。

  一

  本世紀以來,源起于歷史學的口述史,又多了一個分支,即傳承人口述史??谑鍪肥菑臍v史的親歷者那里通過口述調查而獲得重要的史料,這對于以往單憑文獻資料記錄的歷史來說,似乎是一種鮮活的、具體的、還原于現場的、更接近真實的補充。于是,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爭相采用口述調查的方法??谑鍪返淖V系便越來越多。

  從非遺學角度看,傳承人口述史的意義更為重要。由于歷史上非遺從無文字的著錄,而非遺最重要的內容——記憶和技藝,全都保存在傳承人的身上。這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傳承中斷,記憶和技藝就會立即丟失,這項非遺也就消失了。只有通過傳承人的口述記錄,將這些無形的記憶和技藝轉化為文字,才能將其確鑿地保存下來。故而本世紀以來,自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和非遺名錄建立肇始,對傳承人的口述調查便成了普遍采用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同時,也是為非遺立檔最可靠的方法。“傳承人口述史”在非遺事業(yè)的發(fā)展中功莫大焉。于是我們將“傳承人口述史”這一概念確立下來,得到學界一致的認可。隨即,我們展開了對傳承人口述調查的方法論的研究。由于這一學術的自覺,使我們漸漸形成一個科學保護非遺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傳承人口述史與傳統(tǒng)的民俗學采風和社會學調查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民俗學調查的對象和內容要廣泛得多,傳承人的口述調查對象卻單一又明確,即傳承人。調查的核心目的是要將傳承人身上的無形遺產記錄下來。一是記憶,一是技藝。所謂記憶,是指保存在傳承人記憶中的與非遺相關的一切。包括傳承人個人的身世、家族譜系、傳承源流、文化環(huán)境、風俗儀規(guī)、生活方式、人生歷程、傳世經典,以及傳承人對非遺的認知、觀念、知識、經驗、自我判斷等。技藝是指傳承人獨特的技藝,包括全部技能、訣竅、口訣、工具、材料、經驗,及其程序和從頭至尾的全過程。

  過去的調查方式是錄音和文字整理。這是來自傳統(tǒng)的民俗學和人類學的調查方法,也是二十年來我們對傳承人的口述調查主要采用的方法。但是,今天從非遺學的特性和需要來看,這種方式就遠遠不夠了。

  首先,從非遺特性的角度說,非遺是形象的、活態(tài)的和動態(tài)的事物,而抽象的文字記錄和表達的能力都非常有限。

  其次,從非遺保護的角度說,非遺需要建立檔案,就需要完整和形象地記錄非遺,單憑文字很難做到;這就無法將非遺真正保留下來,無法達到非遺檔案特定的要求,無法滿足非遺博物館展陳的需要,無法用它檢驗非遺傳承中的得失,無法用來做更深入的非遺研究。

  傳統(tǒng)的單純的文本式口述調查顯然落后于時代了。

  三

  最早采用視覺方式作為調查手段的是人類學。這與照相機和攝影機的發(fā)明有直接關系。此前,人類學學者在田野工作時,常常會感到文字書寫的局限,抽象的文字無法呈現事物原本的形態(tài)與景象。那時他們手里還沒有照相機,有繪畫能力的學者便用筆描繪下來。其他如動植物學者、地質學者、考古學者、民俗學者等也都這么做。

  后來隨著照相機的發(fā)明,視覺記錄自然而然進入了田野調查。及至攝影機誕生,事物的動態(tài)也能被神奇地記錄下來,攝影機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調查工具,并很快推廣開來,漸漸成為人類學者田野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視覺記錄不僅是一種方法,還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于是“視覺人類學”或“影視人類學”作為一個新的學科概念應運而生。我國的視覺人類學雖然起步較晚,但本世紀以來有了長足發(fā)展,日趨成熟的人類學的圖像記錄給非遺調查開啟了方便之門。

  始于本世紀初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和對非遺的田野調查,便普遍采用視覺記錄。開始時,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直到2005年啟動“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工作時,明文規(guī)定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必須有視覺(攝影和電視錄像)材料。這一規(guī)定客觀說明了視覺材料所擁有的物象本真的意義,是單一的文字材料不具備的。當然,從非遺學的角度看,這樣的視覺記錄還不具有真正的學理性。

  非遺學的視覺記錄,其目的是為非遺保存真相,也就是保存原生態(tài)。作用有四:一是作為確鑿的檔案,二是作為傳承監(jiān)督直接的依據,三是作為博物館的藏品,四是作為研究必備的資料。

  這是非遺學的需要。

  當然,非遺的視覺調查與記錄不是孤立的,它必須與文本調查相結合。但必須強調,它不是文本調查的一種輔助,或者一種旁證和印證。這是一種傳承人口述史調查的新要求和新方法。

  四

  新的傳承人口述的調查方法中,視覺與文字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圖像比文字更直觀、更客觀。正如西方早期視覺人類學家所強調的,只有視覺記錄才能“永遠保存人類的行為”。

  但傳承人的視覺記錄要求必須是:完整性、具體性和專業(yè)性。

  完整性是指發(fā)揮視覺記錄的優(yōu)勢,將相關傳承人的一切用影像記錄下來,將傳承人技藝的全過程巨細無遺地記錄下來;具體性是指注重該項非遺的細節(jié)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專業(yè)性包括兩方面:一是從非遺學的專業(yè)出發(fā),二是具有攝制技術的專業(yè)能力。

  傳承人口述的視覺調查還有幾個應該強調的理念上與工作上的要點:

  首先,先前的傳承人口述史是文本格式的,在口述調查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錄音和文字整理,視覺記錄(攝影與攝像)只是輔助手段。現在的傳承人口述史是文字和視覺兩種格式。視覺記錄不再是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了。新的理念是:圖文并重,相輔相成。這樣,在訪問傳承人之前,必須統(tǒng)一設計與安排。口述文本的方案,同時也是影像攝制的腳本。

  這就要求訪談前要有充分的準備。要預先充分了解傳承人,一是不能只憑隨機發(fā)問;二是針對普遍存在的“鏡頭恐懼癥”,緩解傳承人的緊張情緒是口述調查能否完美的關鍵之一。

  此外,要為視覺記錄安排好機位、光源,以及聲音采錄的設備;要對非遺傳承的關鍵細節(jié)(如獨門絕技)心中有數;要對拍攝設備與技術有專業(yè)性要求。只有保證視覺記錄的專業(yè)性和高質量,最終形成的口述史才有檔案、收藏和研究價值。

  在培養(yǎng)非遺學的學生時,應安排視覺傳承人口述調查與影像攝制的課程。雖然視覺的傳承人口述調查可以由文字、音像攝制等不同專業(yè)的人組隊來完成,但如果非遺專業(yè)人員兼任攝制,在田野工作時會更獨立更便捷;所形成的圖文并茂的口述史也會更充分、翔實、完整。

  視覺的傳承人口述記錄與普通的電視片不同。它不以完成一部影視作品為目的,而是事無巨細地記錄,記錄內容愈豐富愈能充分體現非遺的本身。這種來自田野的全部調查素材是博物館所需要的藏品,而視覺記錄的內容也可以根據需要剪輯,如非遺博物館的展陳中的宣傳片。

  現在,我國的非遺影像相當火熱,越來越多的非遺紀錄片正在源源不斷涌現出來。這既是源于我國非遺的體量巨大、多彩多姿、紛繁精彩,又因文旅對非遺影像的應用有著廣泛需求,同時也與人們對非遺的興趣日益增強及影視界的積極投入有關。但這些影像大多屬于普及傳播的層面,還不能滿足非遺本身的需要——保存、保護、研究。非遺學期待一種從自身的立場和需求出發(fā)的視覺思維和記錄方法。這就必須將相關的工作與研究的體系建立起來。

  從人類學到視覺人類學的歷史我們看到,科學始終助力于人文,人文一直借助于科學。我們現在開啟的關于視覺的傳承人口述調查是一種新方法,還是一種新思維呢?回顧一下“視覺人類學”走過的路,我們是否正在走向一個嶄新的學術空間——視覺非遺學?今天,非遺學正式登上學術的舞臺,又恰逢視頻技術高度發(fā)展、快速普及的時代,這不正是我們建設“視覺非遺學”的好機會?科學在日新月異,我們要不斷運用新的科學思維與科技手段,加強非遺學科建設,以使非遺的生命及其魅力得到長久地保存和發(fā)揚。

作者:馮驥才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