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國之術不限同途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爺爺馬敘倫毅然決然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面對國家危亡,他痛感山河破碎,不再將全部精力局限于教學與學術研究,而是積極倡導教書不忘革命、讀書不忘救國。他不顧個人安危,公開支持學生抗日運動,批評當時政府的妥協(xié)政策,與愛國人士共同發(fā)起組織抗日救國會,大力宣傳抗日主張,他慷慨陳詞:現(xiàn)在國家危急,十倍于昔。個人雖然老朽,誓愿和同學們共赴國難……他的這種愛國情懷與擔當精神,讓我深知在國家與民族面臨困難時,每一個人都應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0年3月,沈陽作為第一入境點開始承擔北京分流國際航班旅客集中隔離安置任務。此時,作為沈陽文旅局負責分管專業(yè)藝術和公共文化的副局長,我臨危受命。當時,腦海里閃過的是1936年在北平文化界救國會成立大會上,爺爺?shù)?49人署名的長篇宣言:“下了犧牲的決心,任何壓迫,無所畏懼……不要偷安退縮”。在擔任總指揮的621天里,我?guī)ьI著團隊,日夜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嚴格把控每一個流程,確保了入境隔離安置工作的安全有序進行。
如今翻閱爺爺?shù)臅?,當看到“報國不堪騎大馬,傷心烽火注蟲魚”時,恍惚間竟覺得與爺爺當年在上海法租界斗室里伏案的身影重疊。當年爺爺用筆墨守護民族文脈,今天,我用行動筑牢防疫堤壩,不同的戰(zhàn)場,同樣的堅守。抗戰(zhàn)精神不是塵封的歷史記憶,而是流淌在血脈里的力量:是爺爺在教授俱樂部拍案而起的勇氣,也是我在調(diào)度會上堅持“細節(jié)為王”的較真;是他隱居時“所志不移”的執(zhí)著,更是我們這代人“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家中書房墻上那幅畫像里,爺爺蓄著長髯,眼神如炬。每當工作遇到難處,我總會凝視這幅畫像,爺爺早已成為我工作和生活中的坐標和榜樣。
陽光透過窗欞,映在爺爺?shù)漠嬒裆?。我知道,爺爺和一代人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這束光會一直照下去,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馬敘倫系民進主要創(chuàng)始人、民進中央首任主席。作者系馬敘倫之孫女,沈陽市政協(xié)教科衛(wèi)體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