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2016兩會專題  >  聲音

朱曉進委員:

加大力度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權益

發(fā)布時間:2016-03-08  來源:人民法治網

放大

縮小

  “有近一半的農民工可能面臨子女隨遷入學問題。”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進江蘇省主委,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推進,流動人口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由此引發(fā)的沖突和矛盾也在持續(xù)升溫。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流動人口規(guī)模已經超過2億,以江蘇為例,穩(wěn)定就業(yè)的農民工超過1100萬人,其中30歲以下的農民工占到總人數(shù)的45.1%。朱曉進認為,有近一半的農民工可能面臨子女隨遷入學問題。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今后若干年,這個數(shù)據還會呈現(xiàn)不斷上升的趨勢。

  朱曉進坦言,讓每個孩子享受國家規(guī)定的義務教育,努力解決好流動人口子女就地入學問題,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由于資金、師資、土地等各種資源配置的制約,要將其全面納入到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中,依然任重道遠。

  一是教育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依舊入學難。不僅是京、津、上、廣、蘇、浙等省市,二線中心城區(qū)都面臨公共教育資源配置無法消化日益增多的流動人口子女。江蘇的蘇南一些地區(qū)隨遷就讀人數(shù)10年間從5萬增加到16.4萬,3倍多的增容,導致教育資源捉襟見肘,缺口很大?;鶎诱狈ν恋匾?guī)劃權、人員編制權,在協(xié)調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難有建樹,也影響到公共教育資源的服務能力。南京等一些地區(qū)不得不設置入學門檻,規(guī)定流動人口子女在南京入學需要五證齊全,即戶口簿及父母(法定監(jiān)護人)身份證、監(jiān)護人相對穩(wěn)定工作證明、暫住證或居住證、計生證明及預防接種證。不得不將一批兒童排斥在義務教育免費就讀的陽光之外,群眾反響強烈,目前江蘇一些發(fā)達地區(qū)仍有15%的流動人口子女在條件落后的民辦學校就讀。

  二是辦學質量與普通學校有距離,依舊難均衡。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一批公辦學校由于大量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而造成辦學條件不達標,辦學水平下降的情況。學校用地、用房緊張,班額超標,部分學校為完成接納任務,不得不將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音樂美術教室等專用教室改成普通教室,影響了相關課程的正常開設。專任教師數(shù)額不足,聘用退休和代課教師成為慣例。民辦學校師資滯后更為突出。以南京寧燕外來工子弟學校為例,該校15個班,400多名學生,老師只有15名,其中還包括退休老教師5名。每一個教師都需要身兼數(shù)職,平均一個人一個班級,沉重的課務負擔下,已經無法再對他們進行備課、教科研的硬性要求,優(yōu)秀師資根本留不住。

  三是其教育的特殊性無法滿足,依舊少關心。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有其特殊性,調研問卷顯示,只有8%的家長經常輔導孩子學習,許多家長無暇關注孩子成長,只能放任和溺愛,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這些孩子心理問題突出:一些學生有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動與他人交流,一些孩子以偏激的方式處理同學、老師之間的關系;學生成績不好的情況比較普遍,學習動力普遍不足,高達92%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不夠努力。這樣的特殊性,需要他們的老師要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精力與家長交流,給學生提供課外的輔導。處理更為繁雜的瑣事,需要他們接受更有針對性的特殊培訓,從而以更為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對孩子們施以適度的教育,但是,目前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特殊性以及這個領域的研究,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是社會幫扶與救助力量薄弱,依舊被忽視。雖然許多高校、民主黨派組織已經深度介入到這個特殊群體兒童的生活和學習之中,給予了力所能及的幫助,但是這樣的力量還是太小,這樣的義工群體和社會組織還是太少,我們期待更多同仁,參與到支持和幫助他們的隊伍中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膚淺和表層的經濟資助之中,也不僅僅停留在口頭呼吁上。

作者:凌欣     責任編輯:劉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