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關于建立庫姆塔格(荒漠)國家公園試點的提案

發(fā)布時間:2017-02-28  來源:民進中央

放大

縮小

  構建國家公園體制,是加快生態(tài)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之一,是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一次偉大實踐。此項工作啟動實施以來,國家已先后批準九處國家公園試點,但唯獨缺少占國土面積將近1/3的荒漠類型國家公園試點。建議增設庫姆塔格(荒漠)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行政范圍涉及新疆、甘肅、青海三省區(qū),控制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有望成為最大的國家公園,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1.6倍),南以阿爾金山脊線為界,北抵嘎順戈壁北緣,西與塔克拉瑪干沙漠接壤、東以敦煌鳴沙山—黨河水庫一線為界。

  當前,盡快建立庫姆塔格(荒漠)國家公園試點的必要性如下:

  一是保護荒漠自然遺產的迫切需要。地球表面的近三成是陸地,陸地的四成以上是旱地,旱地居民的五成以上是貧困人口。而最原始、最荒蕪、最廣袤,且最具保護價值的自然遺產也恰恰分布在干旱荒漠區(qū)域。美國最著名的國家公園,很多就位于中西部干旱區(qū),像大峽谷、死亡谷、大沙丘、約書亞樹、約塞米蒂、拱門、錫安、黃石等國家公園。我國已先后批準九處國家公園試點:三江源(青海)、東北虎豹(吉林、黑龍江)、大熊貓(四川、陜西、甘肅),神農架(湖北)、武夷山(福建)、錢江源(浙江)、南山(湖南)、長城(北京)、普達措(云南),但唯獨缺少占國土面積將近1/3的荒漠類型國家公園試點。

  二是保證中華民族文化延續(xù)的迫切需要。該區(qū)域處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點位置,已經成為我國西北地區(qū)多民族交融與多民族文化的核心,造就了“絲綢之路”和“絲綢文化”的精髓——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藝術和陽關、玉門關、漢長城等國際著名品牌。在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文化的交融,民族的融合,經濟的互通,正是中華民族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源泉,是當代國民必須懂得的自然與歷史必修課。

  三是加強區(qū)域內生態(tài)保護的迫切需要。該區(qū)域地域結構上處于內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生態(tài)區(qū)位上處于青藏生物區(qū)系與中亞生物區(qū)系的交匯場所,使該區(qū)成為凝聚干旱生物種質資源和高寒生物種質資源的典型地域。目前,區(qū)域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沙漠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禁止開發(fā)區(qū)域(以下統(tǒng)稱各類保護地)眾多,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嚴重,管理割據和藩籬高筑(各保護區(qū)鐵絲網林立),亟待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和資金保障機制,確保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歸屬更加明晰,統(tǒng)籌保護和利用取得重要成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干旱區(qū)(荒漠)保護管理模式。比如,該區(qū)域是雙峰野駱駝(目前種群數量比大熊貓還要少)在我國的唯一棲息地,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ōu)先區(qū)域。目前,雙峰野駱駝完整的棲息地被鐵絲網“圍墻”分割成四個保護區(qū),分屬于新疆(羅布泊)和甘肅(安南壩、西湖、陽關)兩個省區(qū),嚴重影響野駱駝的長途遷徙和種質交換,長久以往,勢必造成近親繁殖、種群衰退。設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有利于增強野駱駝、蒙古野驢等瀕危、珍稀物種棲息地的聯通性、協(xié)調性、完整性,推動整體保護、系統(tǒng)修復,實現種群穩(wěn)定繁衍。

  綜上所述,建議盡快建立庫姆塔格(荒漠)國家公園試點。

  一、建設目標。此區(qū)域內目前有羅布泊、安南壩、西湖、陽關、阿爾金山五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敦煌雅丹世界地質公園、敦煌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阿克塞國家沙漠公園、敦煌陽關國家沙漠公園、敦煌鳴沙山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等八個其他類型保護地(區(qū)),以及連接以上自然保護地之間的原始生態(tài)區(qū)域(如羅布泊、阿奇克谷地、庫姆塔格沙漠、庫木庫勒沙山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如雙峰野駱駝、藏野驢、蒙古野驢、雪豹、藏羚羊、野牦牛等中國特有和珍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理景觀地標(如大雪山-阿爾金山、大峽谷-梭梭溝、大戈壁-莫賀延磧等)和人類文化遺址(如陽關、玉門關、樓蘭古城、漢長城遺址等)。海拔從最高的慕士塔格峰到最低點羅布泊,落差超過6000米。地理景觀豐富多樣、文化遺產悠久珍貴,有望打造成東方的“黃石”國家公園,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自然生態(tài)保護樹立典范。

  二、完善現有管理格局。通過建立國家公園試點,嘗試構建“大敦煌”的管理格局,即把現行的敦煌市、阿克塞縣、肅北縣、安西縣合并組建新的敦煌市,與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實現疏勒河、黨河流域的統(tǒng)籌管理,理順現行的上下游分割、水源地與匯水區(qū)的割據,既可解決肅北“飛地”管理的弊端,又能化解長期存在的由于行政管轄導致的社會矛盾。

作者:     責任編輯:張禹